举报邮箱:jubao@vip.sina.com
Copyright © 1996-2021 SINA Corporation
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
扫描成功!点击手机上的确认即可登录
我想知道,那些人对华为又知道多少?你们真的知道任正非是何许人吗?你们是不是也看过《华为真相》这本书呢?它在2004年中国企业家最喜爱看的书排行榜中名列榜首。你读过,在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时任正非写的“华为的冬天”吗?你知道些什么?
如果有一个企业,它的员工月均收入1万元,也叫“血汗工厂”,我想知道你所谓的“真正的好工厂”在中国版图的哪个地方?
也许我不知道华为内部员工的具体工资,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,在2002年以前,华为招聘员工时,开出的条件是,底薪本科5000,硕士6000;2002年后,压缩人力成本,调整为本科3000,硕士4000。即使这样,华为仍然是中国民营企业中待遇最优厚的。另外再加上期权,再加上年终奖金,另有交通费每月补贴1000(因为龙岗总部离深圳市区较远),出国补贴 30美元/日。我真不知道,“血汗工厂”的称谓网友们是怎么分析出来的?
华为不同于联想。
1.联想在收购IBM前,国际化进程几乎为0,在海外市场的贡献率不到1%。几乎没有外国人知道Lenovo。早先在美国硅谷的研究所也是不了了之。
2.联想几乎没有核心技术,或者说,PC从来就不需要什么核心技术。PC说白了,就是“一把改锥行天下”。
3.联想是国有企业。
与此相对应的:
1.华为的海外市场,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急速膨胀,获得荷兰电信的认同,成为全球最大运营商沃达丰的长期合作伙伴,入主BT(英国电信)的百万英镑“21世纪计划”,,,
华为的海外市场,是从东南亚和中东开始的,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做下来,比如泰国就成了华为目前最大的海外市场。
本文中也有提到,华为的海外市场收入,在2004年就已经超过了国内市场。(当然也必须考虑到国内电信市场的萎缩)
任正非一年中,有半年的时间都到各个区域总部,检视区域市场的情况。
所以华为不同于联想,华为目前已经具备了一个跨国企业的雏形。
2.华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,华为较早的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,并且引入了IBM的企业管理方案,完善并优化了自己的研究开发过程,更在每一步研究方案中都考虑到是否侵犯到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。正因为这些规范的流程才让华为在2001年与思科的产权纠纷中,获得了主动,并成功和解(当然专利使用费是免不了的)。
华为具有全套知识产权的C>C08交换机,曾经创造了一个中国交换机的奇迹,并带领着这个中国企业,成功杀入了俄罗斯,阿联酋等被爱立信等传统电信巨头统治的地盘。
3.华为是民营企业。华为实行的是全员持股,职工拥有华为公司超过80%的股权,总裁任正非本人听说连1%的股份都不到(李彦宏在百度里的股份超过40%)。
综上所述,华为绝不会像联想那样,凭空制造一个头条新闻,让中国震惊世界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联想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,因为柳传志的那个“IBM”蓝色梦想,而作的世纪巨赌。柳传志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界的一尊“佛”。联想的国际化进程却并不平坦,现在的市场份额已经有所下滑,但只是轻微的。CEO的更换,也是迫于无奈。但是从近期国内市场华硕,Acer的咄咄逼人,与Dell在美国市场的趾高气扬,并同时遭受美国国内日益高涨的贸易保护主义,与对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偏见,联想的前景似乎有点暗淡无光。
华为的任正非,也许有人根本就没听过他的名字。因为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“我从不接受采访。”他甚至连德高望重的前国家干部都不肯接见。他极端厌恶证券,“德隆案”更加重了他的这份厌恶,哪个专家要敢在他面前提问华为的股权结构,他转身就走人。在专家,学者,媒体记者,甚至国家干部的眼里,都认为任正非“架子很大”。
但是任正非在面对客户时,是非常热情的。他说过“即使是最小的客户,我也会亲自接见。”他也做到了。
正是这个人,把华为从20万元带到了现在的500亿,正是他在华为只有几百万规模时,就口出狂言“未来世界电信市场三分天下,华为得其一。”
华为前几年在海外市场的成功,说明华为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收购,才能打开国际市场的畅路。华为也可以自己慢慢培养一个品牌,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忠实客户群。
当然不能否认的一点是,华为早期的国际市场开拓有其隐患。因为华为每每与爱立信,诺基亚等竞争对手交锋,甚至以低于对手近30%的成本价格,拉拢客户。这也造成了华为的利润率逐年下滑。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是,华为始终坚持把每年营业额的10%作为研发经费。代价昂贵,但这是一个“高投资,高回报”的社会,华为的NGN网络目前超过思科,成为全球第一,华为在2005的专利申请数超过思科,成为全球通信设备公司的领头羊。
即便如此,华为依然得承认一点,在国际上要培养一个品牌,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,即使是发展中国家。如果是欧美等发达国家,则意味着更巨大的投入,并且风险也是巨大的。
相比之下,收购,或者与西门子这样拥有极高品牌认知度与广大客户关系的公司合作,无疑会极大的缩短华为开拓国际市场所需的时间。而华为积极参与马可尼公司的竞购,也是出于这点考虑。比如联想,在收购IBM后,在国外获得的关注明显增多。当然也伴随着风险,比如不可逃避的老客户的流失与培养新客户的认知度问题,再加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,也会给收购后的公司整合带来巨大的困难。TCL至今还陷在国际化的泥沼中。
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如果华为参与收购西门子通信部门,那么华为绝不会付出自已无法承受的代价,那个代价必须是适度,合理,而且符合华为利益的。因为华为是民营企业,较之联想,对利润的渴望要远远大于对规模的期望。因为没有政府政绩的压迫,所以华为的行动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学。联想对冬奥会的赞助,一定程度上来说,有功利色彩,这也是联想常为人所诟病的地方。联想在与IBM的谈判中,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,仅仅获得了IBM品牌5年的使用权,而IBM却通过股权置换获得了联想的股权,如果以后联想真的通过收购,成功开拓国际市场,IBM也能在其中分一杯羹。
相比于明基与西门子移动,明基显然得了很多现成的好处。比如西门子在转让时就拿了3.5亿欧元作嫁妆,虽然现在已经赔得差不多,试想如果没有这笔救命金,估计明基早已卧床不起。所以呢,华为会像明基一样,在谈判上力求争得最多的优惠条件。
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也许到2010年,联想抛掉IBM的外衣后,会在血腥的IT风雨中遍体鳞伤,也许联想会让美国的下一届总统用上Lenovo本本,也许那个我们都在用BenQ-Siemens的3G手机,谁知道呢?
IT市场风云变化,近年的电信设备市场更是风起云涌。连朗讯这样的巨头也沦落到被收购,谁还敢拍着胸脯说,若干年后,自己的企业依然屹立不倒。
就像任正非说的,“我们现在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生存。”收起全部
我想知道,那些人对华为又知道多少?你们真的知道任正非是何许人吗?你们是不是也看过《华为真相》这本书呢?它在2004年中国企业家最喜爱看的书排行榜中名列榜首。你读过,在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时任正非写的“华为的冬天”吗?你知道些什么?
如果有一个企业,它的员工月均收入1万元,也叫“血汗工厂”,我想知道你所谓的“真正的好工厂”在中国版图的哪...展开全部
我想知道,那些人对华为又知道多少?你们真的知道任正非是何许人吗?你们是不是也看过《华为真相》这本书呢?它在2004年中国企业家最喜爱看的书排行榜中名列榜首。你读过,在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时任正非写的“华为的冬天”吗?你知道些什么?
如果有一个企业,它的员工月均收入1万元,也叫“血汗工厂”,我想知道你所谓的“真正的好工厂”在中国版图的哪个地方?
也许我不知道华为内部员工的具体工资,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,在2002年以前,华为招聘员工时,开出的条件是,底薪本科5000,硕士6000;2002年后,压缩人力成本,调整为本科3000,硕士4000。即使这样,华为仍然是中国民营企业中待遇最优厚的。另外再加上期权,再加上年终奖金,另有交通费每月补贴1000(因为龙岗总部离深圳市区较远),出国补贴 30美元/日。我真不知道,“血汗工厂”的称谓网友们是怎么分析出来的?
华为不同于联想。
1.联想在收购IBM前,国际化进程几乎为0,在海外市场的贡献率不到1%。几乎没有外国人知道Lenovo。早先在美国硅谷的研究所也是不了了之。
2.联想几乎没有核心技术,或者说,PC从来就不需要什么核心技术。PC说白了,就是“一把改锥行天下”。
3.联想是国有企业。
与此相对应的:
1.华为的海外市场,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急速膨胀,获得荷兰电信的认同,成为全球最大运营商沃达丰的长期合作伙伴,入主BT(英国电信)的百万英镑“21世纪计划”,,,
华为的海外市场,是从东南亚和中东开始的,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做下来,比如泰国就成了华为目前最大的海外市场。
本文中也有提到,华为的海外市场收入,在2004年就已经超过了国内市场。(当然也必须考虑到国内电信市场的萎缩)
任正非一年中,有半年的时间都到各个区域总部,检视区域市场的情况。
所以华为不同于联想,华为目前已经具备了一个跨国企业的雏形。
2.华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,华为较早的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,并且引入了IBM的企业管理方案,完善并优化了自己的研究开发过程,更在每一步研究方案中都考虑到是否侵犯到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。正因为这些规范的流程才让华为在2001年与思科的产权纠纷中,获得了主动,并成功和解(当然专利使用费是免不了的)。
华为具有全套知识产权的C>C08交换机,曾经创造了一个中国交换机的奇迹,并带领着这个中国企业,成功杀入了俄罗斯,阿联酋等被爱立信等传统电信巨头统治的地盘。
3.华为是民营企业。华为实行的是全员持股,职工拥有华为公司超过80%的股权,总裁任正非本人听说连1%的股份都不到(李彦宏在百度里的股份超过40%)。
综上所述,华为绝不会像联想那样,凭空制造一个头条新闻,让中国震惊世界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联想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,因为柳传志的那个“IBM”蓝色梦想,而作的世纪巨赌。柳传志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界的一尊“佛”。联想的国际化进程却并不平坦,现在的市场份额已经有所下滑,但只是轻微的。CEO的更换,也是迫于无奈。但是从近期国内市场华硕,Acer的咄咄逼人,与Dell在美国市场的趾高气扬,并同时遭受美国国内日益高涨的贸易保护主义,与对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偏见,联想的前景似乎有点暗淡无光。
华为的任正非,也许有人根本就没听过他的名字。因为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“我从不接受采访。”他甚至连德高望重的前国家干部都不肯接见。他极端厌恶证券,“德隆案”更加重了他的这份厌恶,哪个专家要敢在他面前提问华为的股权结构,他转身就走人。在专家,学者,媒体记者,甚至国家干部的眼里,都认为任正非“架子很大”。
但是任正非在面对客户时,是非常热情的。他说过“即使是最小的客户,我也会亲自接见。”他也做到了。
正是这个人,把华为从20万元带到了现在的500亿,正是他在华为只有几百万规模时,就口出狂言“未来世界电信市场三分天下,华为得其一。”
华为前几年在海外市场的成功,说明华为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收购,才能打开国际市场的畅路。华为也可以自己慢慢培养一个品牌,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忠实客户群。
当然不能否认的一点是,华为早期的国际市场开拓有其隐患。因为华为每每与爱立信,诺基亚等竞争对手交锋,甚至以低于对手近30%的成本价格,拉拢客户。这也造成了华为的利润率逐年下滑。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是,华为始终坚持把每年营业额的10%作为研发经费。代价昂贵,但这是一个“高投资,高回报”的社会,华为的NGN网络目前超过思科,成为全球第一,华为在2005的专利申请数超过思科,成为全球通信设备公司的领头羊。
即便如此,华为依然得承认一点,在国际上要培养一个品牌,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,即使是发展中国家。如果是欧美等发达国家,则意味着更巨大的投入,并且风险也是巨大的。
相比之下,收购,或者与西门子这样拥有极高品牌认知度与广大客户关系的公司合作,无疑会极大的缩短华为开拓国际市场所需的时间。而华为积极参与马可尼公司的竞购,也是出于这点考虑。比如联想,在收购IBM后,在国外获得的关注明显增多。当然也伴随着风险,比如不可逃避的老客户的流失与培养新客户的认知度问题,再加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,也会给收购后的公司整合带来巨大的困难。TCL至今还陷在国际化的泥沼中。
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如果华为参与收购西门子通信部门,那么华为绝不会付出自已无法承受的代价,那个代价必须是适度,合理,而且符合华为利益的。因为华为是民营企业,较之联想,对利润的渴望要远远大于对规模的期望。因为没有政府政绩的压迫,所以华为的行动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学。联想对冬奥会的赞助,一定程度上来说,有功利色彩,这也是联想常为人所诟病的地方。联想在与IBM的谈判中,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,仅仅获得了IBM品牌5年的使用权,而IBM却通过股权置换获得了联想的股权,如果以后联想真的通过收购,成功开拓国际市场,IBM也能在其中分一杯羹。
相比于明基与西门子移动,明基显然得了很多现成的好处。比如西门子在转让时就拿了3.5亿欧元作嫁妆,虽然现在已经赔得差不多,试想如果没有这笔救命金,估计明基早已卧床不起。所以呢,华为会像明基一样,在谈判上力求争得最多的优惠条件。
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也许到2010年,联想抛掉IBM的外衣后,会在血腥的IT风雨中遍体鳞伤,也许联想会让美国的下一届总统用上Lenovo本本,也许那个我们都在用BenQ-Siemens的3G手机,谁知道呢?
IT市场风云变化,近年的电信设备市场更是风起云涌。连朗讯这样的巨头也沦落到被收购,谁还敢拍着胸脯说,若干年后,自己的企业依然屹立不倒。
就像任正非说的,“我们现在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生存。”收起全部
我想知道,那些人对华为又知道多少?你们真的知道任正非是何许人吗?你们是不是也看过《华为真相》这本书呢?它在2004年中国企业家最喜爱看的书排行榜中名列榜首。你读过,在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时任正非写的“华为的冬天”吗?你知道些什么?
如果有一个企业,它的员工月均收入1万元,也叫“血汗工厂”,我想知道你所谓的“真正的好工厂”在中国版图的哪...展开全部